2020年度生物技术专业工作总结

  张鸿飞        2021-03-01        26


一、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填写专业、课程、师资培养、教学改革、科研等方面内容。


本年度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本位为基础,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实践教学与行业技能相支撑的专业发展特色。

1 结合学校发展,持续推进生物技术专业建设  

根据国家和社会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结合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情况,我们制定修改了2020版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生物技术专业依托校级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生物技术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围绕专业发展方向高水平教学团队,团队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年龄分布更加合理,学缘结构更加多元;并且以科研和教学团队建设为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内容更新为突破口,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通过校企联合,积极开展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工作,形成教育、科研、产业紧密结合的办学新机制实施创新学分替代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2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优化课程结构,把握好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围绕专业方向与培养目标,优选专业模块课程,增设实用性选修课程。开拓办学思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设置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职业规划,优化与设计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和核心课程群。围绕生物制品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结合本地社会生产的实际和科技发展的现状,组织教学科研队伍编写一套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教材,本专业教师参编教材3本。

进一步优化在线课程: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与酶工程、免疫学及实验、生物化学、发酵工程等课程。

3师资培养

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一个专业发展与壮大的最为重要的条件,是衡量一个专业、学科和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一个十分显著的位置来抓,按照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并不断地采取引进人才和送出去培养人才以及自己培养人才等多渠道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目前,生物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有了一定的发展,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生物技术专业现有在专任教师 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共15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5人;年龄分布更加合理,30-353人,35-458人,45-554人,55岁以上1人;学缘结构更加多元化,生物技术专业教师毕业于南开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本专业每门课程均配备了主讲教师,所有教授、副教授均承担主讲任务。

本专业根据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采用“培养、引进、聘任”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提升本专业的教学力量。2020引进2名教师;并派双师型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同时,为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聘任企业人员负责校外专业见习和实习。

通过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老教师观摩教学、教学竞赛、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采取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研工作,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承担教改和科研项目,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和水平。

通过教研室活动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研究,形成人人参与教学研究的氛围加大对教研室工作的支持力度。

健全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本学年专业教师成功申报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参编教材3本。

2)师德师风建设

生物技术专业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强化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生物技术教研室经常性组织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号召党员干部带头,作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模范,激励教研室教师端正教学态度,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本年度本专业教师无教学事故和其他违纪情况发生,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阮先乐老师获得校“优秀毕业实习指导教师”称号;胡立宗、李超琼老师均获得学校“优秀教师”荣誉;胡立宗、王俊生老师荣获“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称号;樊淑华老师撰写的教案获得“优秀教案”。在年度考核和教学质量考核中,考核为优秀的教师分别为李俐俐、葛红莲、阮先乐、张福丽、李超琼、孙忠科和樊淑华老师。

4 教学改革

1探索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课程、培训、实践、服务”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创新学分替代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实施教学内容最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过程学生主体化,教学效果高效化,教学安排服务师生便利化;实验项目论证制,实验开设实验周制,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实习就业定岗制,学生创新平台制,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积分制;考核评价方式由重理论向重实践转变,由知识向能力转变,由终末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由集中考核向分散考核转变,由单一考核向多样考核方式转变,由对个人考核评价向对团体考核评价转变。以此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学习评价机制,构建“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产、教、学、研”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加大实践教学管理力度,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比赛)、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社会实践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在专业技能、学科竞赛、科研创新、创业就业、考研等方面表现良好。2020年,参加诸如生命科学联赛等多项赛事,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河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多次荣获一和三等奖。生物技术近年来考研率27.4%质量有所提高,其中多数到中国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研究院所、高校深造。2020届到目前为止就业学生超过95%。就业学生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人数占95%,社会反映良好。就业学生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人数占 95%,社会反映良好。就业行业涵盖生物医药、农业生物技术、食品检测等,就业区域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生物产业集中地区。

3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紧密对接行业产业链条,构建技能集成型的系列技能训练体系。明确专业实习见习基地训练项目内容和技能要求,将行业企业所需的操作技能引入到实验实训课程中,实现校外实习项目与校内实验实训课程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强化实习见习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落实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真题真做”。与行业共同组建集教学、见习、实训、实习、毕业论文、就业、生产一体的产、教、学、研融合基地。

4)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基本文件建设

生物技术专业各种教学文件基本齐全、合乎规范,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所有专业主干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都有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良好;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任课教师要提交教学进度计划。教师调课要严格办理审批手续,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予批准调课。

本专业重视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检查工作,将教学质量检查制度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当中,正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不定期地通过听课等方式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对教师的授课态度、准备质量、授课方法及授课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认真组织学生评教活动,建立教师互相听课制度,使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落实在日常的教学工作过程之中,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使教学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5)推动课程和教材建设改革力度

整合教学内容体系,修订思政版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现有教材选用、编写、审核制度,鼓励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为示范,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拓宽师生交流的渠道。

5 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

2020年本专业成员成功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厅项目4项,校企联合项目4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科研成果凝结了教师对理论前沿、行业实践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将科研运用到教学中,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先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主持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等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20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一等奖1,河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参与发表论文10篇。











专业带头人(签字):

年   月   日



二、工作方案和措施

方案:

1.围绕专业发展方向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生物制品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专业发展方向,通过内培外引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构建核心人才队伍,培育省级教学团队;与行业企业建立互派机制,提升“双师双能”教师比例,形成科研、实践互配的人才梯队;健全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

2.革新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转变。

3.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优化课程结构,把握好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围绕专业方向与培养目标,优选专业模块课程,增设实用性选修课程。

4.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管理力度,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比赛)、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社会实践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5.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强化实习见习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落实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真题真做”。与行业共同组建集教学、见习、实训、实习、毕业论文、就业、生产一体的产、教、学、研融合基地。

6. 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

措施:

1.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家和社会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结合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情况,进一步完善和制定了2020版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规范专业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使专业教学有章可循,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3.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规范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的先进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加快课程建设力度。选择一部分课程进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5.通过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师资培训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

6.严格学生管理,强化学生实习、实验、毕业论文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具体成效

1. 制定修改2020版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2.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取得了进一步优化、年龄分布更加合理,学缘结构更加多元,科研方向更加凝练。

3. 组织召开了教学改革研讨会,各个教研室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和考核方式。同时,整合内容体系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完善考核方式,删减过时的、重复的内容,增加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4. 积极申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本学年专业教师成功申报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参编教材3本,发表论文3篇;本学年15门课建设线上课程。

5. 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

2020年本专业成员成功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厅项目4项,校企联合项目4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科研成果凝结了教师对理论前沿、行业实践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将科研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先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主持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等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20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一等奖1,河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参与发表论文10篇。

6. 本专业2020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为27.4%

7. 支持和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深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0203教师被评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并在企业里开展实践活动

教学院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

 月  日













10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